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于学军: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影响国内流动性放松

  • 资讯
  • 2025-01-16 16:23:05
  • 17

专题:金麒麟论坛 · 2024金融新篇章

于学军: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影响国内流动性放松

  1月16日消息,新浪财经主办的“金麒麟论坛·2024金融新篇章”今日在京召开。原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并发表演讲。

于学军:中美利差扩大,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影响国内流动性放松

  于学军在演讲中指出,中美之间利差扩大,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直接影响国内流动性放松。

  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近期美国维持在4%以上,最高突破4.7%,中国则在2%以下徘徊,最低触及1.6%,这应当是历史的最低水平。对此,业内人士有不可思议之感,称其为倒挂现象。什么意思?长期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中国的国债收益率也明显在美国之上,现在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远高于中国,被看作倒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早可追溯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即2020年全球突然遭受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实行了超宽松的刺激性经济政策。美国最极端,在2020年3月即疫情大爆发时,就一下子将联邦基准利率降为0—0.25%,即所谓的零利率政策。同时,宣布实行无限量的QE量化宽松政策,大量购进美国国债等有价证券。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央行大量放水,使美国、欧洲同时带动全球出现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最高时美国达到9.1%,欧洲则突破10%。通货膨胀迅速上升为美欧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矛盾。世界两家最重要的央行采取激进加息的办法,以控制通货膨胀。从2022年3月到2023年7月,美国共上调基准利率11次,累计上调5.25个百分点,加息周期共维持29个月,使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不断上升,吸引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新兴市场国家则普遍出现流动性趋紧。

  欧洲与美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为了节省时间不讲欧洲的情况。

  反观中国,同样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同期发生的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国内物价上涨却保持低位。2020—2024年,CPI每年分别上升2.5%、0.9%、2%、0.2%、0.2%,近两年每年都上升0.2%,已连续22个月处于1%以下的低通胀状态。PPI在2023年下降3%,去年又下降2.2%,已连续22个月负值运行。不言而喻,这显然带有通缩嫌疑,从去年开始,全国出现了对通缩的担忧讨论。

  面对明显的下行压力,几年来宏观调控部门不断放松调控政策,减税降费、降准降息,房地产松绑,推出两纵两新政策等,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例,2019年8月创设时为4.25%,现已降为3.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已降为1.1%,五年期也只有1.55%,银行理财产品勉强维持在2%,最近有不少已低于2%。

  低利率的背后说明中国投资的收益率水平出现大幅降低,中美之间维持较大的利差空间,人们自然趋向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资产,致使人民币流动性持续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策部门试图不断加大信贷投放,采取降准降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工具措施,但实体部门却需求不足,出现流动性持续紧缩现象。最直观的一个数据,自去年4月起,狭义货币供应量M2居然出现减少现象及负增长,至年末比上年下降1.4%。这种情况自1994年中国开始有货币供应量统计以来从未发生过,是个明显的标志性数据,是经济增长中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