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关于集采药疗效,专业声音值得被听见

  • 职场
  • 2025-01-21 07:44:03
  • 19

  来源:北京商报

关于集采药疗效,专业声音值得被听见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受到了上海等地医药领域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话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不少共鸣。

  这些委员基于临床一线的实践和感受,对优化集采制度,让患者用上好药以及保障用药安全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国家医保局随即作出回应,将当面听取意见,征集临床数据,欢迎医务人员当好吹哨人。

  专家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药物的质量可能不稳定,存在“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等情况。

  另一方面,则是临床用药结构的变化,一些原研药由于价格高被“挤出”,可能让治疗效果产生偏差。

  施行六年,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集采,在减轻患者用药负担方面效果显著,有目共睹。但“挤出”未中标的原研药显然并非政策初衷。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帖子分享“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开不到原研药”,以及对于低价与质量关联性的猜测,反映出不少患者和医生的担忧。

  带量采购以价换量,确实能挤掉过往药品价格虚高的水分,斩断药品流通环节的灰色链条,规避过度医疗,促进医生合理诊疗。但集采改革的推行,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选择权不能被忽视。

  虽然医院用药并非全部来自集采,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DRG支付方式改革下,部分医院担心费用超出医保额度,主动减少高价原研药的使用,让本来是“用不用”的选择题,变成了“有没有”的难题。

  现阶段,带量采购对各地医疗机构有着明确的用量要求,加上一些跨国药企的市场策略考量,常规医保用药中,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渐成趋势。

  在保障集采药物使用率的同时,要为原研药留下必要的空间,从而保障好患者用药的可选择性。在疗效可靠、采购程序正当的前提下,让医生根据临床病情、患者的经济能力作出选择,才能让大家拥有更多安全感。

  到底该用一片什么药,一片药的合理价格又是多少,背后是患者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用药需求、企业投入和回报相互博弈,这个三角关系的稳定和平衡,是集采改革效果最大化的保障。

  面对现实的医疗状况,这些来自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批评应该被听到。对于集采药疗效,期待更多临床数据公开,进一步完善“替补机制”的供应保障。接下来,需要各方开诚布公、理性务实地展开对话,找到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有话要说...